聽障者的溝通方式
- 發佈日期:2011-01-29
- 聽障者常用的溝通方式大致可分為三類
手語
它的表達方式是將所有語音化為手勢,再加上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。語言學家已承認手語是一種語言,因為它有特定的形式(手形、句構)及語意。世界各國的手語不盡相同,往往一國之內還有不同地方的手語。
在耳聰的社會裡,會手語的聽人必畢竟是太少了,因此即使有手語翻譯員的服務,手語溝通的範圍還是相當有限。
口語
口語是1880年以來廣被推薦的聽障者溝通方式,此方式主要是教聽障者利用殘存聽力,運用讀話技術接受外來的訊息,再利用視覺觸覺及殘存聽力學習說話表達自己。
除肯定聽障者具備說話能力外,是為增加其適應社會使用語言溝通的能力,但一百多年來的經驗指出:學習口語有其必要條件,早期發現,早期介入(配戴合適助聽器,接受聽能、讀話及說話訓練),良好的語言環境,聽障者智力正常,無其他顯著障礙等,以上任一條件的不足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,例如:說話的清晰度(別人是否聽得懂)、語文能力、社會適應能力等。換言之,口語溝通方式仍有困難之處,成功者佔微乎其微。
綜合溝通法
1968年一位聾教師開始倡導合併使用口語及手語,他認為失聰者有權利用各種管道作溝通工具,教師在與聽障學生溝通時,沒有必要限制學生只能由聽、讀話或手語接受訊息,而應該充分利用聲音、唇形及手語,將訊息傳給聽障學生,因為在溝通的過程中,聽覺、視覺是相輔相成的。
百多年來,啟聰教育界的口語及手語之爭,沒有具體的結果,因此當綜合溝通被提出之後,廣受肯定,目前已是世界各國啟聰教育界的主要溝通模式。
附記:
現有之研究報告對這三種溝通方式各有肯定及批評,但一致強調的卻是:無論採用那一種方式,聽障者需要具備足以他人溝通的能力,同時其父母甚至家人也應學會聽障者所選用之溝通方式,好讓聽障者在家裡能與家人溝通,充分享受家庭生活。
-
-
|